澳门赌城游戏,澳门和记娱乐场

图片
澳门赌城游戏 首页 > 业务分类信息 > 澳门赌城游戏

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

2015-04-06

[学名:麦根腐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别名:小麦蠕孢叶斑病,蠕孢根腐病 ) ]

为害症状

症状一:
  芽腐、苗枯:种子不能发芽或刚萌芽就变褐腐烂不能出土.病轻的可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发病,多在冬前死掉或产生弱苗  根腐、茎基腐: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上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常致地下茎基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叶鞘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X1-3mm,不深达茎节内部.常致幼苗发黄,田间出现片片浅绿至浅黄色,病苗矮小、稀疏、叶直立.成株期下部1-2叶叶尖枯焦1-2cm,根部发育不良,次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具褐点,可深达内部,病部腐死,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
    
症状二:
    
我国各冬麦或春麦区均有发生。春麦区流行频率高。是小麦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阶段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叶片早枯和穗病、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叶斑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芽腐、苗枯:染病重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刚萌芽就变褐腐烂不能出土。发病轻的可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发病,多在冬前死掉或产生弱苗。根腐、茎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上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常致地下茎基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的叶鞘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X1-3mm,一般不深达茎节内部。常致幼苗发黄,田间出现一片片浅绿至浅黄色,病苗矮小、稀疏、叶直立。成株期下部1-2叶的叶尖枯焦1-2cm,根部发育不良,次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具褐点,可深达内部,病部腐死,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叶斑:秋苗期或早春染病在近地面叶片上产生很多椭圆形至梭形病斑,大小1-3X0.5-1cm,周围多具黄色晕圈,病斑中间枯黄色,其上常生长链格孢或其它第二寄生物,外围淡褐色,其上可见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扩展时,病斑融合形成大斑,致叶片部分或全叶干枯。此外有些品种上可产生椭圆形深褐色小斑,长约1cm。穗腐、黑胚粒:穗期染病,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病变,病斑多时常致大部分颖壳或穗轴变褐,严重的引致半穗或全穗枯死。病颖上菌丝侵染种子后,胚部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胚粒,种子瘦秕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茎或次生根或茎基部叶鞘等部位发病。带菌种子是苗期叶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寄主病残体彻底分解腐烂后,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麦拔节后至成株期,根腐继续扩展的同时,叶斑病也从下向上不断扩展,地面上的病残体和植株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潜育期仅几天至七天,菌量积累速度快,达到流行临界菌量早,气温18-25℃,相对湿度100%,功能叶片和麦穗就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灾。此外栽培措施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生产上春麦迟播或冬麦早播苗期易发病,种植过密发病重。在田间管理上凡能减少病残体落入田间的机会或促进土壤中病残体尽快腐烂(如深翻,中耕、施肥、浇水等)的措施均利于土壤中病原菌减少,则发病轻、这些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又可增强抗病力,从而减轻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病害防治

1:种子处理。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防效可达60%以上。

2: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100g/亩,15%三唑酮乳油40-60m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60g/亩,25%丙环唑乳油25-40ml/亩对水喷雾。

3:成株开花期,喷雾25%丙环唑乳油4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g/亩,对水均匀喷洒。